放着新奇短剧不看,为什么一次次重刷《武林外传》

放着新奇短剧不看,为什么一次次重刷《武林外传》

观影是一次安全的心理冒险
一部“作品”(此节限制影视剧探讨)吸引人的地方,是多变的,感性的。用小说三要素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说:人物是超我、情节是本我、环境是自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冲动的部分,它充满欲望、激情和攻击性。
“情节”是故事的欲望引擎。它由一系列冲突、悬念和转折构成,其最根本的动力,正是源于这些最原始的冲动:求生、复仇、爱欲、恐惧、对权力的渴望。
一个好情节的核心就是“想要”和“阻碍”。主角“想要”什么(财富、正义、爱人),这本身就是“本我”的呐喊。整个观影过程,我们潜意识里追随的,正是这股原始欲望在曲折中寻求满足的过程。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的冲动和外部世界的限制之间进行着矛盾统一的调解。
“环境”是故事的现实框架。环境作为“自我”,负责将“本我”的原始欲望(情节)驯化、塑造为一个在特定规则下可以展开的、可信的具体事件。它让冒险变得“安全”,因为它发生在被设定的、虚构的框架内。
人物是故事的道德与情感载体。他的选择、挣扎、牺牲与成长,构成了故事的伦理核心。当情节的欲望(本我)在环境的规则(自我)中冲撞时,人物需要承担其道德后果。我们通过人物,来评判欲望的好坏,体验追求欲望所带来的荣耀、代价或救赎。英雄的坚持、反派的堕落、小物的觉醒……这些人物的弧光,正是我们内心“超我”在进行道德评判和情感共鸣的对象。
人物接地气比标签化更重要
标签化是“情节驱动人物”,接地气是“人物驱动情节”。后者更高级,也更可信。
就目前看来(仅限《武林外传》),创作者充分利用了悲剧冲突中人与他人的性格悲剧要素。性格悲剧在古典戏剧理论中被称为 “悲剧性缺陷”,在现代编剧理论中则是塑造人物的黄金法则。
我在贴吧看过腐竹大致如是传为什么不给无双安排对象。宁财神答道:这是她自己选择的。
当然,电影版又为何安排小六,这是两说。
又譬如文学作品中,打死镇关西的不是张飞或鲁飞,而是鲁达。杀死势豪的是关羽,亦非张飞或关飞。
缘何?以张飞之秉性,可能失手而寻思诈死以逃身乎?
文娱的终极价值
金圣叹批评水浒,序中有这么一句话:今夫自古至今,人则知烧书之为祸至烈,又岂知求书之为祸之尤烈哉!
他大抵想表达的是网文泛滥,名著不存;霸总荼毒而世风日下,诸如此类。
私以为他这话某种程度上有点道理,但不能深究。多少有点古代知识分子的局限,否则五四不白运动了么?
真正关键在于多读书,读好书。一味禁书(剥夺平民获取知识的渠道),社会不可能进步。
古代读书基本等于功名。功利性太重。
文娱实际是我们在讨论人类如何用一种极具创造力的方式,也是来管理、理解和升华自己的内在生命。这座由故事、音乐和图像构建的宏大乐园,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返回现实时,能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坚韧、也更懂得共情的自己。
回到题目,现今短剧层出不穷,而为什么我们一次次刷几十年前的经典电视剧呢?
不可否认,存在记忆滤镜。就像某种美好记忆被官能记在深处,再一次遇见,很自然能联结那些关于美好的记忆。
举个例子,味道,小时候家里穷(现在也不富裕),物质匮乏,吃鸡都是节日才有哩。于是乎鸡汤(氨基酸)的味道和某些记忆混合。至今我都很是喜欢吃鸡肉。比吃牛肉都喜欢。说个题外话,我以前关注的大V司马南,因为被鸡骨头卡过喉咙,至此不喜欢吃鸡。
记忆滤镜,也可以说是移情。前面之所述之人物性格,道德,价值理想(《武林外传》)。皆因其和彼时我们之所接触、接待、接纳的人事物有相同之处。
诸如寄读生住在大几百平的平层(阶层共情);油光满面,肤如凝脂的抗战时期的农村妇女(政治正确)。等等不胜枚举。既然广电,必有教化之意。然如此粗制滥造,简直愚民。这里却又颇能理解金圣叹那种偏执心情。
但是不要因噎废食,不要故步自封。
短剧网文什么的不要畏之如虎。
重要是学会分辨,要有思辨性。

原创文章,作者:竹勿句admin,拒绝转载,唯一出处:https://www.gaineng.net/fzxqdjbkwsmycccswlwz.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竹勿句的头像
    竹勿句admin 2025年10月24日 下午2:37

    本来是想在写影评文案的。
    乱七八糟写了一堆。
    看来我不适合。
    没那个水平。
    等有时间,闲极无聊时再剪辑发视频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