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00506)第五章 写作动机与选题 【思考与训练】(P137)
根据自己写作实践,谈谈完整的动机系统是如何形成的。
可参照教材129-131页的内容,结合个人的体会回答此题。
动机与选题之间有何密切关联?
写作选题是在写作动机的激发下进一步的对象化的过程,如果说动机的触发主要表现为一个心理过程,选题则与写作的实际操作联系更直接,甚至还需要有大量的前期工作相配合,例如对研究现状的梳理,资料搜集、调研乃至有目的地体验生活等等。以此为基础,作者生活中的积累、体验、感悟都在动机的深度驱使下,层层深入、遴选,最终导引出具有鲜明图示性的写作选题。
阅读(P138)的几则材料,分析其中体现了作家什么样的写作动机特性?
(1)教材上关于司马迁的材料体现了作者想说明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可以归纳为3点。一是需要和目标意图。需要指司马迁个人内心的需要。他是史官的儿子,自己也做了史官,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有此志向,也就是定下自己的目标意图的作用;二是情绪、情感的作用。他因为替李陵辩解受到奇耻大辱,成为刑余之人,他不但没有消沉反而用古人的事迹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三是意志力的作用。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忍受身体和心灵的奇耻大辱,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前无古人的历史巨著,靠的是顽强的毅力。
(2)关于贾平凹的材料体现了作者想说明贾平凹写作的动机和成功的原因。一是他有需要和目标意图。想要打出大学,威震潼关,大有雄踞当今文坛的壮志。二是他有坚强的意志。在多次失败后并没有灰心,为了心爱的文学事业,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他想:“不相信我就那么笨,那么没出息!‘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我就认这死理了!”于是 他奋力拼搏,埋头耕耘,终于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3)关于苏联作家绥拉菲维奇的资料可以说明作家是如何积累创作素材的,还说明了外物激发和内部刺激是文学写作动机生成的主要方式。作家七岁时就跟随父亲经历了三个月的行军生活,后来作家带着儿子访问高加索山区,目睹了“可怜的农夫”的苦难。高加索山脉和大海的雄伟景色在他眼前燃起了动人心魄的幻象,他有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愿望,这是他自动积累创作材料的过程;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让作家产生了空前的创作冲动,他四处搜寻、打听、记录各种美妙的故事,这是他自觉积累的过程;最后“当他听到三个达曼人讲述的一群贫民在黑海边行军的故事时,他兴奋极了:等待多年的“铁流”终于找到了。这时作家的儿子在前线牺牲了,他想起了带着儿子经过高加索山的情景。在悲痛中,作家的创作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著名长篇小说《铁流》就这样诞生了。”在强大的外物激发和内部刺激的共同作用下,作家生成写作动机并成功完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