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00506)第三章 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 【思考与训练】(P100)
1.试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写作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形象思维的作用是实现文学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显现生活面貌,引导人们去体察生命的真谛的功能。用形象说话,通过形象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观点及意见,是文学的特殊性能。这种作用,是需要形象思维及其思维成果来实现的。另外,非文学的知识也常常离不开形象。有的科学以认识形象为起点,如生物学、地质学、建筑学、地理学、医学等,另一些学科也时常将形象的比喻作为说明问题的手段,例如天文学中对于星座的描述和命名,往往与关于形象的想象相关;物理学、化学及工程学科也常常利用形象化的模型。总而言之,我们的生活经验的许多方面都是与形象息息相关的,无论我们要通过思维整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还是运用语言传达自己的人生体验,都离不开形象的工具或手段。而抽象思维则是对事物的一种概括,它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总结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认识达到一个理性话的思维阶段。
2.什么是灵感思维,它与直觉思维有何异同?
灵感思维是人在科学和文艺创作的高潮中,突然出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是指研究和写作活动中,由于某种偶然机缘的触发,而突然产生的思维豁然开朗的顿悟现象。
直觉思维是与灵感思维密切是相关但并不完全重合的概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需要逻辑推理的过程,其成果或结论也不一定符合按部就班逻辑思维成果。它们的不同点在于灵感思维如同灵光闪现,倏然而来、飘然而去,并不为作者的理智所控制,却能为某些本来百思不解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或解决的路径,或者给作者带来突发奇想的巧妙文思。直觉思维是对特定事物的整体把握和不经过分析推理的直观判断,一定程度可以被作者的理性控制,它最能体现作者对对象的独特感知与创造性想象。
3.试述批判性思维的意义与方式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
其方式是:首先,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怀疑精神,不盲从于任何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要敢于怀疑那些教科书上的现成结论和成果,敢于怀疑社会上那些风靡一时的潮流时尚,更要怀疑无处不在的广告。其次,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必须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检查自己所获信息并在这种检查的基础之上进行批判和决策的过程。需要对事物进行逆向思考。再次,应善于自我反省。 还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因此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善于从他人的视角来考虑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4.形式思维有哪些环节与方法?
所谓形式思维,包括文体思维、结构思维和修辞思维,其作用在于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纳入形式规范的轨道加以熔铸。要求作者在写作中相应地建立文体意识,结构意识和语言意识。首先,不同文类处理题材和立意的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创作、学术论文与实用文体在写作目标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自不待言,即便同一文类(如文学作品)中,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的体裁在形式规范上仍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文体在题材的选择、感情的表达、主题的呈现、语言的运用诸方面均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和规范。例如在题材选择上,诗歌往往选择最打动人的片段和瞬间,小说却注重连续的事件和曲折复杂的故事,戏剧则更关注冲突激烈的场面和情境。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诗歌通常运用富有暗示性、包孕性的意象和意境来传情达意;小说则把思想主题渗透到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戏剧却常常把作品的思想通过角色的台词抒发出来。因此在下笔之前,我们必须按照不同体裁的特点来思考素材的取舍和主题的呈现等等问题。
结构思维亦是如此。由于人类思维的多样性,任何事件展开的时空顺序,讲述方式 和阅读者进入事件的方式都不可能是唯一的。所谓结构的意义,实际上就是通过文本时空顺序的精心安排将读者的视线和注意力引导到作者预定的路线上。而路线的设计则需综合考虑作品的内容、主题、讲述故事的视角、文体,以及合理的阅读顺序等多种因素。
其次,结构一篇作品,不同的作者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是不管你采用何种方法,都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例如有利于故事讲述的精彩生动、扣人心弦,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作品思想的完整表达,有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论说性的文本不仅要求论点与论据在逻辑上做到一致,而且这种逻辑思维顺序更表现在文本的构思与结构当中,即体现为文章的谋篇和布局结构。谋篇是文章的总体思路,是逻辑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谋篇依靠布局来完成,思路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当中。在构思的过程中,谋篇是对表达的总体设计,包括确定表达的主题,选择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然而谋篇不能离开构段,因为篇与段的关系是一盘棋的关系。在构段时,要围绕主题,把材料分配到各个段落之中,使段与段之间做到段段相生,形成拆不开的连锁关系。
应当说,在文学性写作中,结构样式的丰富性和结构元素的复杂性都会大大超出上述的归纳。例如情节线索的断与续,描写的疏与密,叙述节奏的快与慢都是安排一篇作品结构时需要解决的课题。当然,作者可利用的手段也很多,例如悬念与延宕、铺垫与蓄势、对比与衬托、重复与留白、呼应与意外、凤头与豹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