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聊时总喜欢逛论坛,有时候会遇上有“内味”的话题,或者是看到奇怪的表情包。譬如有些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底下一群犀利的网友会就贴出一个表情包:

傻人有傻福,傻B没有。
不过,窒息攻防也时常上演。

我没说过这句话——鲁迅
恰巧今天还没动笔写文章,就贴一些鲁迅先生的警句上来吧。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出自鲁迅七言律诗《自嘲》。
1.1.《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2.白话译文:
- 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被碰得头破血流。
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
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
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2.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得到一个知己就如亲同手足兄弟,今生今世都应当像一母所生的同胞那样对他。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1.《自题小像》
-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2.白话译文:
- 我的心无法逃避爱神射来的神箭,我炽爱着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家园。
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句话出自《记念刘和珍君》。“沉默”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二者必居其一。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真正的勇士是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刘和珍
4.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4.1.《题三义塔》
-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句诗被很多人引用为朋友兄弟之间的关系,比喻原先非常要好的两个人,因为一些矛盾而导致关系恶化,多年之后再次相逢,彼此一笑便可以将以往的恩怨一笔勾销。然而,这两句诗最先指的是什么呢?
上世纪的中国,积贫积弱,也因此成为了许多国家欺凌的对象。这些国家中,不仅有原先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列强,中国北方的沙皇俄国,还有一个国家,他是中国的邻国,长久以来与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次,他也参与到了对中国的侵略之中,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东边,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的日本。
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长久以来都由幕府进行统治,天皇的权力一直都被架空着。经过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军政大权重新回到了天皇的手中,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全国展开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全面改革,并且凭借着改革,一跃成为亚洲的第一号强国。至此之后,日本踏上了侵略别国的路,在这其中,受日本侵略最为严重的就是中国。
在中国与日本自从七七事变开始之后的长达八年的抗战过程中,除了企图将中国吞并的野心家,政治家与军人之外,还有一些人,他们深受战争之苦,爱好和平,并且一直努力反对战争。他们中有中国,还有一些日本人。鲁迅先生的这句诗就和一位日本的反战记者有关,这个人就是西村真琴博士。
西村真琴,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在1932年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社长来到中国。他在途径当时战火连天的上海时,看见了一只没有主人的鸽子。西村博士将他收养,并且取名为“三义”,带回日本,准备以后作为中日友好的见证送回中国。然而,世事无常,身体逐渐康复的鸽子却在第二年在日本被一直黄鼠狼给咬死了,伤心的西村博士画了一幅画来纪念,并且修书一封寄给鲁迅。

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先生收到书信非常的感动,并且写下了一首诗,寄还给西村真琴博士。”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两句。这两句诗后来也在各种场合被引用。二零一八年华女士在评论朝韩关系的时候,就引用了这两句诗:曾经的两兄弟,即使曾经起过各种纷争,然而,多年之后再次相见,却能不计前嫌,一笑泯恩仇。这两句经典的诗句,也被一直流传下来。
鲁迅先生虽未创作过长篇小说,但其文学作品的精神高度之于中国,近现代无人出其右。类似警句名言,或段落或名篇,若有机会再做补充。毕竟羞愧,至今未完整读完《鲁迅全集》。
若有人谈起,我真不知道鲁迅先生说没说过某句话。因此推荐一个网站:http://cx.luxunmuseum.com.cn/。在上面可以查询警句是否出自鲁迅全集。
读鲁迅文集的时候,会冒出许多问题。那就是鲁迅的文字为何读起来这么奇怪?
在话题广场有不少网友提到鲁迅先生的“日文语法表达习惯”。
5.日文的语法对鲁迅的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鲁迅先生本人也有察觉,并且一定程度上是有意用这种方式来表达。鲁迅与梁实秋先生曾经有过一次大辩论,其中涉及到的一个方面就是所谓的“硬译”,这是在这次大辩论中鲁迅少有的处于下风的时刻。所谓的“硬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直译。鲁迅的文笔自然是没话说的,而他之所以坚持硬译,一方面是为了不致曲解作者愿意(清末民国时代不少翻译家简直是在拿外国著作当参考写自己的书,有些没节操的甚至会在其中夹杂一堆情色描写,有的因为不喜欢原著的结局,竟将悲剧改作喜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改良白话文,吸收国外其他文化的句法优点,拓展汉语的表达疆界,他在翻译的意图上本就与梁实秋先生不一致。
鲁迅的行文风格,用俗话说叫“文白夹杂”,这是因为他本人是中国在白话文运动文艺界方面突破的第一人。在白话文运动以前,正式的主流书面文字都以文言文纪录,白话仅限于部分通俗小说。作为接受传统文言文教育,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严肃文学创作的首批人之一,怎样写白话文,怎样通而不俗等,都是在试探研究中,且鲜有前例可循的。不仅是鲁迅,如果你有机会在图书馆里看到5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英作品,许多书读起来句子都不流畅,还偶尔会使用文言文的词句。那个时代置身新旧教育和文字浪潮中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挣扎。现在看来水到渠成的白话文学,这个过程并不是表面这样理所当然。所以,今天看鲁迅的文章,遣词造句和行文风格和现在的白话文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