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07月《民间文学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11342)——自网络,我不保证是真题,但教材上没有考纲确实难办,只能参考,不可押题。
论述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民间故事在传承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P80)
第一,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时间与场所。
第二,故事传承的路线,主要是家族传承的集体流传,和家族传承之外的社会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等。
第三,民间故事传承人。他们是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才能的人,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讲述活动有较大影响,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并且有自己的传承路线。
中国史诗的特征有哪些?(P89或P96)
这一题我不知道怎么答。
一开始我这么划重点:
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文学样式,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说唱故事、说唱英雄的事迹,这是史诗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史诗属于一种很复杂的文类,学者习惯从它的外部特征将其定义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史诗还是大型叙事,其内容庞杂,故事曲折,人物众多;在有些传统中,史诗演唱还有乐器伴奏,有复杂的曲调和严整的格律。
到这里就完毕。但更像是在答史诗的特征。那些家伙可能不会给分。然后我们看看96页——中国史诗的多样性。
中国史诗按传承地域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中国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蕴藏丰富,除“三大史诗”之外,在南方、北方都有源远流长的史诗表演传统。由于这些史诗基本上都是以口头方式流传,因而可以说,口头流传的活形态是中国史诗的一大特征。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史诗表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史内容,这是中国史诗的第二大特征。中国各民族史诗的类型多种多样,这是中国史诗的第三大特征。
在第二特征和第三特征之间还需要衔接一点东西,不然有点生硬。教材里是很详尽了,但我懒得码字。毕竟多码几个字容易,多记一段话就难了。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民间歌谣在抒情叙事方面的特征和表现。(P124)
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数量丰富,品类繁多,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也精美绝伦。其艺术表现一,情真意切,袒露心声。许多民歌的“歌头”就道出了这一特点,如:哥一声来妹一声,好比先生教学生。
其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广西壮族歌剧《刘三姐》中两方对唱的山歌,有七言四句头,又有七言五句子的形式。还有十字调、信天游、爬山调等多种格调使民歌别具一格。
其三,歌谣的传统手法为赋比兴,劳动人民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借以抒情或叙事,富于概括力与艺术感染力。如《五更调》、《十二月调》等等。
实际上可能还需再详细一些,而且措辞方面需要自己提炼。